今年是中國時報娛樂週報爵士評選的第三年,同時也是我個人認為年終決選最困難的一年,因為今年入圍決選的20張片子,張張實力都非常堅強。年度評選的方式是這樣的,將每個月的推薦唱片集合,再加上評審認為今年優秀但未討論過的唱片集合進行年度初選,今年有將近40片。經過兩次(因為片子太多分成兩次篩選)的初選淘汰,留下20張進入最後決選。進入決選的20張唱片(見附表),由每位評審每人十票記名投票,選出最後的年度爵士十大唱片。2000年年度決選的五位評審,分別是黎時潮、蘇重、朱中愷、孫秀惠以及我本人。
經過歸納,我認為本地爵士樂發展今年的幾大趨勢如下:
- Jan 31 Wed 2001 18:20
七大趨勢搶進21世紀--2000中時娛樂週報爵士評選
- Jan 30 Tue 2001 15:51
私密的意淫ECM
音樂存活在唱片工業時代,佔了複製容易、流通便利的好處,卻相對地付出它珍貴的私密,被商業赤裸裸地啃蝕著。「暢銷」的同義詞就是「人手一張」,代表這是聆樂者口味制式化,感動統一化的時代。財務報表上數字的重要性,早已超過音樂本身用什麼和弦,更遑論什麼作曲家創作理念?什麼抽象形而上的意涵?什麼內心深層的感動?這看似「民主」的市場機制,若非某些音樂人的堅持,這個時代的音樂花園恐將枯竭得更快速。ECM就像是凜冽雪地石縫裡冒出頭的六月雪,在惡劣環境裡綻放著私密小花,滿足您任何奇幻的意淫。
ECM的音樂無論古典或爵士,有它一貫獨特的語彙,就像一種文化或是氣味,吸引著感應到它磁場魅力的人。這款氣味不容易描述,有點灰濛、有存在主義的疏離感、有點冷傲,總之是一種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質感。那是一種品味的表徵,巧妙智慧地區隔了盲從的人群,以一種高質感冷豔的姿態,讓無主見的追求者退避三舍。從包裝到選曲、從演出到錄音,藝術水平的標地捉得恰到好處,既不會流於商業機制媚俗的主流,又能引領文藝青年的心靈感觸。
- Jan 12 Fri 2001 17:50
專訪匈牙利鋼琴家薩巴多許(下)
(續上篇)
Q,您的音樂有藍調薰陶、印度音樂的冥想、爵士的即興、匈牙利民歌的味道、現代音樂的風格,您如何融合不同風貌的音樂元素?
A,匈牙利音樂與西方音樂差異之處,在兩種音樂撞擊在一起時格外明顯,這也讓我不斷技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。事實上,我採用的方法並不是真的「解決」它們,也就是不是消滅西方音樂的風格,或者是消滅匈牙利音樂的風格,而是找出讓他們相處共存之道。
- Jan 12 Fri 2001 17:47
專訪匈牙利鋼琴家薩巴多許(上)
前言:1939年出生的匈牙利鋼琴家薩巴多許,日前初次訪台在關渡國立藝術學院以及十方樂集演出兩場。薩巴多許(Gyorgy Szabdos)是匈牙利當代爵士樂的核心人物,與「傑斯四重奏」(Dresch Quartet)、「南方平原薩克斯風合奏團」(Del-Alfoldi Saxophone Ensemble)等新興匈牙利樂團一脈相承。
由於薩巴多許不懂英文,而筆者又不懂匈牙利文,幸虧輔大外語學院的趙德恕(Jmre P. Tsoldos)博士居間翻譯,專訪才得以順利進行,特此向他致謝。
- Jan 12 Fri 2001 15:24
【爵士之外】連齊豫也愛不釋手的女聲世界
新的一年、新的世紀,聽些什麼新玩意呢?如果說世紀末是「跨界音樂」獨領風騷的時代,肯定沒有人敢質疑,像是古典融合爵士、舞曲結合搖滾等樂風,讓跨類型、跨領域的音樂興盛不已;音樂種類的界線日益模糊,表演藝人的屬性也漸趨多元。
展望21世紀肯定是新音樂、新聲音抬頭的機會,尤其是方興未艾的世界音樂上,隨著資訊的快速流動,現代人遷徙移動的頻仍,世界地球村的觀念近年來被大力倡導。這樣的潮流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民族的聲音,許多美好珍貴的聲音因此被挖掘曝光。
- Jan 03 Wed 2001 17:30
隱身幕後的爵士創作者(上)
爵士樂迷總是將目光焦點,放在舞台上那些技藝超卓、即興過人的演奏家身上,也因為爵士樂強調的是演奏創意以及藝人獨特風格,因此「重演奏、輕創作」的情況長久以來已經成為一種文化。
當然,有許多爵士樂手自己具備創作能力,像是艾靈頓公爵、孟克、比莉哈樂黛等人;不過卻有更多本身不是台前藝人,但卻有著豐富的創作力,每個人創作的歌曲幾乎都是數以千計,同時作品深受爵士樂手喜歡而屢被改編演出,這些爵士歌曲作曲家往往隱身幕後不為人知,唱片封面更是難得讓他們露臉,因此造成「歌紅人不紅」的情況,要不就是樂迷往往無法將歌曲將作曲家「正確配對」。
- Dec 27 Wed 2000 11:58
我最喜歡的一首爵士曲(下)
- Dec 27 Wed 2000 11:40
爵士與古典握手的時候
在大和解當道的時代,似乎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合作的,因此過去支持阿扁的張昭雄可擔任宋楚瑜的副手,李敖可以代表新黨角逐總統大選,許信良可以與朱惠良搭檔。立場不同的政黨之間可以握手,兩岸也可望在加入WTO之後握手,男女雙方可以握手,爵士與古典當然也可以握手。
對音樂人來說,想要踏出和解握手這一步,去除心魔是不可少的過程,作曲家必須說服自己的音樂領悟,演奏者必須表現出讓不同領域的人接受的廣度,樂迷則必須以開放的視野接納不同的音樂。當政治、經濟等主要領域都具備和解握手的概念時,本地的音樂欣賞者不妨想想當爵士與古典握手的新鮮。
- Dec 26 Tue 2000 16:50
如何有系統的欣賞爵士樂(下)
所以聽爵士樂光是「搞人」就夠令您興奮了,而爵士樂真正精華也都在這些身懷絕技、與眾不同奏者身上,他們有時保留原始曲目骨架,加入具有獨特觀點的即興改編,有時更隨當時氣氛集體創作。難怪有人說,「每一張爵士唱片就像一份新的禮物般,拆開後總會讓您有全新的驚豔。」說明了爵士樂的多樣性、複雜性、變化性。
正因為樂手是爵士樂欣賞的靈魂所在,因此坊間多數參考書也都以此系統為內容主軸,例如中文方面有:普洛文化出版的「爵士樂手冊」(The Jazz Handbook)、滾石文化出版的「魔岩爵士聖經」、米羅出版的「爵士入門」(Jazz What?)、大塊文化出版的「Jazz爵士樂天才班」,或是外文如企鵝出版社的「Jazz The Rough Guide」等,都是以爵士樂手為主要內容的參考書籍。
- Dec 26 Tue 2000 16:45
如何有系統的欣賞爵士樂(上)
「如果說,聽古典樂是心靈的修鍊,那麼聽爵士樂就是一種氛圍的感染。」這句話說明欣賞爵士樂其實不必正襟危坐,聽得過癮才是重點,因此敞開心胸絕對是最佳的入門鑰匙。
儘管如此,我還是經常會遇到「到底怎樣開始聽爵士?」、「爵士樂如何入門?」這樣的問題。其實,有這方面疑問的朋友,其實大多不是爵士樂的門外漢,他們的問題精確一點翻譯應該是:「如何有系統的欣賞爵士樂?」
- Dec 26 Tue 2000 16:27
1999中時「娛樂週報」爵士評選我思我見
- Dec 23 Sat 2000 16:01
【爵士之外】史都華霍夫曼「心靈渴望」,煩躁失意者必
- Dec 23 Sat 2000 10:17
【爵士之外】神思者「透明的音樂」許思緒一抹清澄
樂壇兩人組合多如過江之鯽,但是若論及擅長電子音樂的兩人團體,西方樂團裡我會想到「雅茲」(Yazoo)、「舞韻」(Eurhythmics),東方則毫無疑問首推日本的「神思者」(S.E.N.S)。這三個團體同樣是一男一女的組合,但不同的是「雅茲」、「舞韻」加入人聲,而「神思者」純粹以鋼琴與電子合成取勝。
「神思者」的團名S.E.N.S,是Sound、Earth、Nature、Spirit四個字的縮寫,明白地點出該團注重環保、強調自然、追求心靈滿足的特質。深浦昭彥(Akihiko Fukaura)以及勝木由佳莉(Yukari Katsuki)兩個人自1988年創團以來,已經累積有十二年的合作默契,創作了250首以上的樂曲,是日本新世紀音樂的佼佼者。
- Dec 23 Sat 2000 10:11
管絃也助陣,Terje Rypdal的雙電吉他協奏曲
您知道南橫台東境內的景色,與挪威的峽灣地形有許多神似之處嗎?您知道霧鹿國小學童的布農八音合唱,讓國際聞名的爵士團體海洋四重奏(The Sea Quartet)感動不已嗎?您知道台灣人民的開朗與文化多元豐富,深深吸引著國際音樂友人嗎?這些原本我也沒機會思考的問題,在一趟與海洋四重奏的台東行後,有了清晰的答案。
海洋四重奏是ECM的經典樂團,成員包括來自紐約的大提琴家大衛達林(David Darling),以及三位來自挪威奧斯陸的音樂家,鋼琴手凱特爾畢卓斯坦(Ketil Bjornstad)、鼓手楊克里斯坦森(Jon Christensen)、電吉他手泰迪耶雷普多(Terje Rypdal)。
- Dec 21 Thu 2000 18:34
翁清溪的台灣味爵士「漫步爵士2」
談起爵士樂中的Big Band大樂團形式,就不能不提到Swing搖擺樂,這是一種兼具輕鬆與熱鬧的音樂風格,盛行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。而台灣當前政經情勢低迷,雖然情況還不至像美國大蕭條般糟糕,不過文化上卻出現爵士大樂團演奏著台灣的搖擺樂。
爵士大樂團的靈魂人物就是領班Leader,美國爵士樂知名的領班包括葛林米勒、湯米多西、班尼古德曼、艾靈頓公爵等人,他們以百老匯旋律動聽的歌曲為溫床,改編演奏許多耳熟能詳的爵士經典。而台灣的大樂團發展也是源自美軍駐台時期,之後演進為電視台綜藝節目的樂隊,這樣的發展過程中,孕育了一位國寶級的人物—翁清溪老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