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的台灣可以說是爵士演奏年,此話怎講?看看這幾個月來台演出的爵士藝人的份量與頻率,就可以知道這幾年來爵士樂的推廣並沒有白費。李敬子4/1、渡邊貞夫4/30、柯特尼派恩6/14&6/17、尤瑞肯恩6/20&6/24、木住野佳子6/23&6/24、查理海登7/19&7/21、古巴爵士樂團7/27&7/29,一連串精采的爵士演出,讓爵士迷彷彿置身大型的爵士音樂節。
幾天前,我巴黎傳播的安排之下,上賀立時先生的廣播節目「音樂雜誌」,介紹即將來台的英國爵士薩斯風手柯特尼派恩。席間,賀先生一席話:「你是怎樣開始聽爵士樂的?」我覺得拿來當作這一次的主題相當適合。
我從來不諱言自己聽古典的「歷史」遠超過爵士,在過去無論唱片收藏、音樂認知也都以古典音樂系統為重,也可以這麼說,在我還不會買唱片時就已經在聽古典音樂了。但是,可能因為拜中時娛樂周報爵士評選所賜,不少未曾謀面的朋友都以為爵士音樂才是我的主攻。事實上,許多前輩好友聽爵士的功力都遠在我之上,但他們往往事務繁忙,才讓我有機會下海在爵士樂的欣賞上「班門弄斧」。
回想我買的第一張爵士唱片大約在十二年前,很慚愧那並不是一張「大師經典」,而是自己最熟悉的鋼琴大雜燴合輯。當時台灣爵士樂書籍相當匱乏,唱片可以選擇的Item也不多,因此我幾乎可以說是以瞎子摸象的方式,土法煉鋼地聆聽爵士樂。這樣聆聽成效當然有限,自己對於爵士樂的歷史以及風格認知也僅停留在「殘缺不全」的地步。爵士音樂的美,更對我這個從小聽古典的人,有著一種隔靴搔癢、未臻精髓的感覺。
一直到當兵,藝工隊的生活讓自己有機會在鋼琴上琢磨爵士樂的音階語法,實踐了增減音程共治、藍調語句結合曼波的神奇體驗。有的時候興致一來,可以坐在鋼琴上冥想即興,連續一兩個鐘頭也不覺煩膩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我自己對音樂的觀念解放了,不再認為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來得高級艱深,親身實踐後更能理解爵士音樂之美。
退伍之後的雜誌工作與音樂欣賞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雖然平日接觸的還是古典唱片為多,但是隨著坊間系統化的爵士書籍紛紛出籠,以及爵士唱片市場慢慢茁壯,身邊可以運用的爵士資源越來越多。再藉由自己主持爵士廣播、寫寫爵士樂評之便,開始慢慢地做些爵士欣賞基礎建設的功課,逐一研讀爵士樂的歷史、美學流派,同時更有系統地收藏經典的爵士CD(我必須承認爵士樂的經典LP,我是一張都沒有的。)就這樣物換星移,我開始在聽古典之餘,也聽爵士樂了!
其實,每個人開始聽爵士樂的過程,當然都不一樣。那麼我又何必將自己走上這條路的過程拿出來「說嘴」呢?其實公開自己聽爵士樂的過程,絕對不是一種「炫耀」,而是一種分享。希望大家在我個人這樣的過程中,感受到一個原本聽古典的人跨近爵士領域的心態轉變,那是一種願意接受音樂新語彙的轉折。當你無法利用機會說服自己、改變自己的思想時,你實在很難出現「開始聽爵士樂」這樣具體的行動。
其次,從我自己的經驗裡,認為無論古典或是爵士,「摸索期」的時間絕對要投資下去的,那段時間裡聆聽毫無方向感、不重要的唱片買了一堆,但是耳朵的敏銳度、心靈的感受力就在這段「摸索期」產生了質變。對於只聽古典不聽爵士、或者是只聽流行不聽爵士的朋友來說,不將自己丟進渾沌的爵士樂環境幾個月、有的甚至長達數年,根本不可能一輩子跟爵士樂作朋友。
此外,爵士樂與古典樂一樣都是需要「用功」的音樂,研讀相關書籍報導,再透過耳朵與唱片反覆印證,是聽爵士樂最大的快樂享受之一。當然,爵士樂與古典樂又是那樣地不一樣,在音樂即興自由度以及樂手個性化展現上,遠比古典音樂辛辣狂飆!
你是怎樣開始聽爵士樂的?或許您有更精采的故事,何不來信告訴我呢?
- Dec 08 Fri 2000 09:56
你是怎樣開始聽爵士樂的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