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是什麼題目啊?「拿到一張爵士唱片必須做的幾件事」不就是拆開唱片,放進唱片裡播放嗎?對!對!但是我想說的是,除了這兩件事外,我們面對一張爵士唱片不能多作一些嗎?
其實,選購一張爵士唱片不是件容易的事,日後有機會我們單獨聊聊,不過除了在唱片行看爵士排行榜、看爵士藝人、看演出曲目,決定您到底要不要買這張唱片後。一張爵士唱片帶回家之後,難道真的只有拆開包裝、進行播放兩件事嗎?
我個人倒是認為沒有這樣簡單,「學習音樂絕對必須拜師,但是欣賞音樂在多數情況之下,不妨以自己為師。」這是我長久以來聽音樂的理念,因此接下來,
我決定以麥可.布雷克(Michael Brecker)的《時間要素》(Time is of The Essence)為實例,跟各位分享「拿到一張爵士唱片必須做的幾件事」,因為欣賞爵士樂的功力,就是從這些小動作日積月累而來的。
看看麥可.布雷克的《時間要素》,先「假設」之前我對麥可.布雷克不瞭解,買這張唱片純粹是因為近來廣告打得大,以嘗試的動作居多。那麼,我會先將貼在唱片上的貼紙文字掃一遍,如此一來可以知道他是技巧高超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、樂風充滿了Funky、Swinging這兩件事。開始播放音樂之後,我一邊聽音樂然後對唱片進行更進一步的瀏覽。
翻到背面您可以看到製作人是George Whitty,這位仁兄也是麥可.布雷克的前、前一張專集《Tales From The Hudson》的製作人,言下之意他們並非首度合作,因此默契的瞭解比較多。另外,合作樂手方面您可以看到吉他手Pat Metheny、風琴手Larry Goldings都是一時之選,鼓手方面卻有Elvin Jones、Jeff「Tain」Watts、Bill Stewart三人,不過再進一步瞭解您就會知道,其實三位鼓手是輪番上陣而非擠在一起出場,因此每首曲子都是一支薩克斯風、一把吉他、一台風琴、一個鼓手的典型四重奏。
另外,細心的你還可以發現三位鼓手所使用的敲擊樂器大不相同,Elvin Jones使用山葉的鼓以及Avedis Zildjian Cymbals,Jeff 'Tain' Watts則使用Sonor Drums以及Sabian Cymbals,Bill Stewart則使用Zildjian Cymbals。如果您注意這些,大概比90%的樂評人還要細心了。
而這幾位在《時間要素》裡頭出現的樂手,其實有好幾位都是麥可.布雷克專輯裡的常客,像是Pat Metheny便出現在《Tales From The Hudson》,而Jeff「Tain」Watts則出現在麥可上一張專輯《Two Blocks From The Edge》。事實上,他們並不是屬於Verve唱片公司的藝人,Pat Metheny是華納唱片公司借調,Larry Goldings是Palmetto唱片公司借調,Jeff「Tain」Watts則是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借調,這就像是我們引用別人的文章必須註明出處一樣,也就是說要找這些人的更多錄音,請到他們簽約的唱片公司。至於沒有註明的Elvin Jones與Bill Stewart,不是Verve旗下藝人肯定就是無約一身輕的自由藝人。
說到唱片公司,麥可.布雷克早年所屬的MCA或是近年來原屬的Impulse,都算是GRP集團的一員,屬於環球唱片系統,而這張時間要素發行公司Verve確是寶麗金旗下的爵士大廠,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,主要是因為環球-寶麗金系統近來合併了,因此像麥可.布雷克這樣優秀的爵士藝人自然「西瓜偎大邊」,被歸入Verve旗下,相同的情況也出現在爵士美聲天后戴安納.克瑞兒(Diana Krall)身上。
對於「用功」的樂迷,為了讓他們喜歡這張專集之餘,還能繼續有方向收藏該藝人的其他專集,內頁通常都會有「Also Available」的字眼,列出該藝人在該唱片公司所灌錄的唱片。而因為麥可布雷克原屬Impulse,這是他在Verve的第一張唱片,不過反正GRP與Verve已成一家人,因此便大方列出他過去的重要專集。如下:《Two Blocks From The Edge》IMPD-260、《Tales From The Hudson》IMPD-191、《Now You See It...Now You Don`t》GRD-9622、《Don`t Try This at Home》MCAD-42229、《Michael Brecker》MCAD-5980。此時,我不僅會將我個人收藏他的過去專集拿出來「複習」,還會翻閱企鵝爵士評鑑,查閱他舊專集的評價如何?結果發現《Now You See It...Now You Don`t》與《Michael Brecker》獲★★★佳評,而《Don`t Try This at Home》則是★★(★)在錄音上略有瑕疵。對啦!如果您想多瞭解Verve的相關介紹或是旗下藝人、新出唱片,不妨上網www.vervemusicgroup.com自己親自瞧瞧。
這張CD解說正好有附每位藝人的照片,建議您多看幾眼,因為爵士樂手的照片相當珍貴,多看幾眼將他們的「倩影」深深記在腦海中,下次再看到他們的照片脫口而出每個人的姓名,保證嚇得旁人不得不對你的爵士功力多敬佩幾分。
再來我們看看演出曲目,九首作品都是全心創作,並沒有經典首口水歌、拔辣歌。有意思的是,九首作品都由四個人包辦,而這四個人都跟這張專集有關。其中,麥可.布雷克自己寫了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五首(安排在單數曲序,有意思),而Pat Metheny寫了第四、八首、Larry Goldings寫第二首,至於第六首則是製作人George Whitty親自操刀所寫。
最後則是內頁宣言,當然也有人是一開始就先看內頁宣言,因為裡頭的微言大義往往就是這張專集企劃誕生的「精髓」。果不其然,這張《時間要素》實在譯得太好了,麥可.布雷克自己寫道:「Great 『time』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elements in jazz……。」您是否從音樂中體會到他想要表達的音樂理念?另外,從感謝的人名單中也可看出麥可.布雷克人際關係的端倪。
雖然拉拉雜雜寫了一堆,但是您可以發現如果「拿到一張爵士唱片後做了這些事」,日積月累下來您的爵士知識、品味、視野、見地一定與日俱增,到時候您再回頭看我的文章,保證覺得參考價值降低不少。
附帶一提,您一定覺得奇怪「拿到一張爵士唱片必須做的幾件事」裡頭,為什麼壓根沒有提到「聽」呢?因為這個部份比較「唯心」,經驗更難以系統化的傳遞,所以也是等日後有機會再閒話家常吧